最新消息

公會訊息
  • Facebook
  • LINE
  • X
  • LinkedIn

◎ 本會陳理事長接受媒體訪問「塑化劑風暴,飲料業艱難面對」

2011/6/13
本會陳理事長接受媒體訪問「塑化劑風暴,飲料業艱難面對 發佈日期:2011.06.03

        塑化劑風暴蔓延全台,食品、生技業首當其衝,導致消費者對於包裝飲料的信心全失,近期國內的飲料銷售至少衰退兩至三成,給相關業者上了「昂貴」的一課。

        只要沒有新的案例一再出現,加上食品、飲料業者紛紛自清,同時改包裝、重新上架,塑化劑事件對業界的衝擊應該是短期的,飲料業的產值應該不會像外界所說的減少達150億元。產值衝擊事小,台灣長期以來所建立的食品安全形象受到國內消費者、甚至是其他各國所質疑,才是最大損失。在這起風暴過後,如何強化食品安全的管控是當務之急。

        政府除了要鼓勵並協助上游原料廠參與GMP(優良製造標準)的認證,業界也應該建立完整的、可追溯性的食品安全履歷,讓食品的供應鏈管理能夠上軌道,同時,透過整套的市場機制讓供應鏈去蕪存菁,不僅保障國人食的安全,也要重塑台灣食品安全在國際上的形象。

        塑化劑風暴的背後,凸顯業者對原料把關不足,特別是添加物的管控,出現明顯缺失。但這不代表業者不管理上游原料,一般而言,特別是具規模的業者,原料採購一定會要求供應商出示原料的成分檢驗報告,但這報告通常僅包括純度、水分與重金屬,因為過去從來沒有人會想到起雲劑中會含有塑化劑,所以不會特別去檢驗這個項目。

        在風暴過後,食品業者對於上游原料供應商的商譽將更為重視,GMP對於業者的軟體、硬體都有嚴格的規範,像是原料的來源、甚至是批號都必須明確,通過認證意味著原料品質相對有保障、一旦產品出了問題,也可以追本溯源,進一步強化食品供應鏈的品質與安全。

        將原料業納入GMP管理或是認證,到底應該採強制性、還是讓業者自願性加入,各界看法不同。強制性要求的立意雖好,但須經政府修法通過,茲事體大,不如由業者自發性來做,且以現況來看,目前也僅有製藥產業需要強制通過GMP認證,連食品業都沒有強制性要求,恐怕也很難強制性要上游這樣做。

        或許有人會質疑,添加劑的業者規模普遍不大,要業者自發性的拿錢出來做GMP認證,動輒就是數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的投資,是一個沉重的負擔,誰會想做?但別忘了,經過塑化劑風暴後,食品大廠會將更重視原料安全,通過GMP認證將大幅提升原料廠在市場的競爭力。

        另一方面,台灣應該學習日本建立完整的生產履歷制度。以飲料業銷售到日本的芭樂汁為例,台灣業者必須提出生產履歷,像是台灣的果農何時噴灑農藥、何時施肥,都要有詳細記錄。不過,即使是日本,當初在推動的時候,也都給予業者二至三年的緩衝期;台灣推動生產履歷,應該要循序漸進。

        分析這次的塑化劑風暴,在合法起雲劑中添加非法塑化劑的原料商固然該受譴責,但產業界更應該負起最大的責任,像是加強對原物料供應商的查廠、訪廠,增加原料批次抽檢的頻率,都刻不容緩,畢竟品牌形象的建立不易,一個疏失,不僅造成下架回收的損失,對品牌與形象的損害更是難以估算。

【經濟日報】
(本文由本會 陳理事長口述,記者邱馨儀採訪整理)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