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106-05號電子報
  • Facebook
  • LINE
  • X
  • LinkedIn

蛋白質在飲料市場之趨勢

2017/6/19
一、蛋白質飲料市場發展
    根據《2016年食物及健康調查報告》顯示,蛋白質是美國消費者心中最重視的營養素,高達64%的美國人把蛋白質攝取列為制定飲食計畫的重要考慮因素,且隨著蛋白質對健康的益處廣受所有消費者群體的認同,消費大眾對蛋白質的興趣日益增長,蛋白質產品範圍已經從原本的運動營養產品進一步拓展到更廣泛的產品類別當中,為了使消費者更便利的食用到蛋白質,將蛋白質添加到隨開即飲(ready-to-drink,簡稱RTD)的飲料產品當中,成為一種重要的品牌策略與趨勢,常見的隨開即飲蛋白質飲料,如冰沙(smoothies)、水、果汁和能量飲料等。

    在美國隨開即飲蛋白質飲料的零售市場規模達27億美金,根據DuPont Nutrition & Health的研究顯示,當消費者購買高蛋白飲料時,最重要的選擇考量是口味的好壞,第二名才是蛋白質的含量,而人們攝取隨開即飲蛋白質飲料的原因相當一致,最主要有三個理由:(1)當做減肥計畫的一部分;(2)在運動之前或之後補充營養;(3)用來代替一般的正餐或點心。

二、蛋白質種類
    根據Mintel全球新產品數據庫(Global New Products Database,GNPD)資料顯示,從2011年到2016年第三季間,乳清蛋白(whey proteins)、牛奶蛋白(milk proteins)、酪蛋白(caseinates)是北美地區飲料新品使用的三大蛋白質種類,同時大豆蛋白(soy proteins)和豌豆蛋白(pea proteins)也名列前五,下列介紹幾類蛋白質飲料:

1.乳清蛋白
    乳清蛋白是最受歡迎的蛋白質補充劑,因為其具有強化肌肉以及體重管理上的好處,因此對於運動員以及運動愛好者來說,乳清蛋白長期以來一直都是他們心中的首選,現在幾乎所有類型的飲料當中都可以找到添加乳清蛋白的產品,如Agropur公司的著名品牌「BiPro USA」推出「BiPro Protein Water」的蛋白水,該產品添加20克的乳清蛋白分離物,每份僅有90卡路里的熱量,且不含脂肪、糖和碳水化合物,共有檸檬和桃子等兩種口味,該產品的目標客群不僅針對專業運動員訓練後的完美飲料,還吸引運動愛好者和注重健康的主婦們的目光。

2.除乳製品外的動物蛋白
    在隨開即飲蛋白質飲料風潮中,其他動物蛋白質來源包括膠原蛋白(collagen)和蛋清蛋白(Egg white protein)也受到影響隨之興起。膠原蛋白是人體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質,同時亦是協助人體新陳代謝的理想蛋白質來源,並且能有效支援身體對結締組織的蛋白質需求,包括骨骼、關節、皮膚、韌帶和肌腱等,故在日益老化的社會裡,將有機會成為發展重點之一。而蛋清蛋白在振動時可產生泡沫,能提供產品具有泡沫狀質感,使產品擁有奶昔般的外觀,帶來蛋白質飲料新的創新來源。

3.植物蛋白
    由於素食主義和方便素(flexitarian)等飲食型態或生活型態的發展,以及人們對永續性議題的關注,促使植物性蛋白質飲料的成長,根據GNPD數據顯示,全球食品和飲料使用大豆、小扁豆(lentils)、大麻籽(hemp)和奇亞籽(chia)等原料為基礎的植物蛋白新產品占比從2011年的4%增加到2016年6.5%,而使用乳來源的蛋白質之新產品則是從2011年3.7%增長到2016年5%,相形之下植物蛋白質應用力道更顯突出。大豆蛋白為最早在飲料市場中建立重要地位的植物蛋白質之一,然而新興的植物蛋白來源不斷擴充且更加符合消費者需求,如豌豆蛋白質訴求為非基因改造的天然原料,且不含膽固醇、低過敏原,又沒有大豆蛋白的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s)問題,因此碗豆蛋白成為近期新產品創新的來源,如CytoSport 公司在2017年推出的「Evolve」,其以碗豆蛋白為基礎的植物蛋白飲料。雖然豌豆和大豆蛋白持續保有植物蛋白質主導地位,但其他的植物蛋白來源如水稻、馬鈴薯、蘑菇等,也可望在未來繼續發展茁壯。

4.混合蛋白
    由於奶製品和豆製品都有其固有的味道,有優點也有缺點,因此透由混合除可創造出新的配方之外,還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優點,並且盡可能減少任何負面味道的產生,因此也成蛋白質飲料的另一個趨勢,將植物和動物蛋白的混合成新興的飲品,除可以提升產品的味覺效果,也有助於降低成本,基於上述的優點,使得植物蛋白質混合物的銷售量有明顯成長。

三、展望未來
    蛋白質飲料將從一時現象演變成主流趨勢,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有更多機能性產品問世,如蛋白質強化、多功能的機能性飲品,未來蛋白質飲料將迎向百花齊放的季節(Dairyfoods 2017.01.20、Food Business News 2016.06.24)。

(取材自食品市場資訊106卷第04期)

上一頁